“鄭漂夫妻賣衣服在鄭州買了10幾套房!用這一招,年銷售額從2000萬元增至4000萬元”——這個說法通常指的是鄭州一對“夫妻檔”服裝店主,通過"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經(jīng)營"的策略,實現(xiàn)了業(yè)務的顯著增長,并最終在鄭州積累了可觀的房產(chǎn)。
雖然具體“一招”可能因傳播而有所簡化或演繹,但根據(jù)相關報道和普遍的商業(yè)分析,他們成功的核心策略通常被概括為以下幾點:
1. "精準的市場定位與差異化經(jīng)營:"
"鎖定特定客群:" 他們可能敏銳地捕捉到了鄭州本地,特別是年輕、追求時尚但又預算有限的消費者的需求。他們并非追求全品類、大眾化的銷售,而是專注于某個或某幾個特定的服裝細分領域(例如,特定風格的男裝、女裝、或者特定價位的快時尚)。
"打造獨特風格:" 通過精選款式、控制價格、提供一定的個性化服務(如搭配建議),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服裝市場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認知度,吸引并留住了一批忠實顧客。
2. "線上線下融合(O2O)的策略:"
"實體店體驗:" 他們的實體店不僅僅是銷售場所,更是品牌展示、顧客體驗和建立信任的平臺。實體店的存在可以吸引人流,提供試穿服務,增強顧客粘性。
"線上引流/銷售:" 同時,他們積極
相關內容:
視頻加載中...
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吳軍 文圖視頻
暴雨之后,鄭州市市場發(fā)展中心稱,截至目前,鄭州市已有175家市場申報了政府補助。
對于商戶而言,除了社會各界的施救,更重要的,則要自救。
后疫情時代,如何自救?
李曄、王霞夫妻倆采取的是:細分市場,取一杯飲!
后疫情時代,他們瞄準了加肥加大男裝市場
“刺啦—刺啦—”,這樣的打包聲,對于外人來說,可能有些刺耳,但對于服裝批發(fā)商來說,則是市場重啟的號角聲、生意紅火的象征。
2021年9月13日,當河南商報記者趕到鄭州火車站商圈的名門天隆城5樓時,李曄、王霞夫婦正在幫著員工一起打包,這樣的“刺啦”聲不絕于耳。
李曄稱,7·20暴雨加上疫情,市場歇業(yè)50多天,剛好錯過了上貨的旺季。
鄭州火車站商圈共有十多個專業(yè)市場,和其他綜合性服裝市場不一樣的是,名門天隆城只做男裝。而李曄的店,只賣加肥加大男裝。
在李曄看來,這幾年受網(wǎng)購沖擊影響,實體店的生意每況愈下,經(jīng)營者只有獨辟蹊徑,才能站穩(wěn)腳跟,在大浪淘沙中取得一杯羹。
他瞄準的,則是加肥加大男裝。
思路一轉,黃金萬兩。
轉型后,李曄店里的年銷售額從2000萬元飆升至4000萬元。

本來只想租一個倉庫,結果把店從地市轉戰(zhàn)到省會
其實,最早時,李曄并不做服裝批發(fā)。
2008年之前,他在老家焦作開了五六家服裝連鎖店,做零售。但彼時的焦作,因為物流還不夠發(fā)達,也沒有中轉站,他所有從廣州、北京等進來的貨,都會運到鄭州火車站的服裝市場中轉,然后,他再找車,從焦作到鄭州來拉。
“太麻煩了,能不能在鄭州服裝市場租個倉庫,我啥時需要時再來拉?”在這樣的思慮下,2008年,李曄來到鄭州考察市場,想租一間倉庫。
2009年4月6日,他和王霞結婚;3天后,夫妻倆來到鄭州名門天隆城,租了一間商鋪。
既然坐擁火車站商圈,那么能不能把店里的服裝都掛起來,這樣總比總堆在一起好看吧?這樣一想,李曄買了幾組20元一根的衣桿把衣服都掛了起來。店里有衣服,又有存貨,總得找人看著吧?他又招了人。
就這樣,一個倉庫就變成了服裝店。然后,就有客戶進店,有了成交。
隨著鄭州這邊店里客流的增加,焦作那邊的店就顧不上了。他干脆轉讓了焦作的店,把收到的二三十萬元轉讓費一股腦投入到了鄭州店的進貨中。
生意越做越大,2014年,他店里的銷售額達到了2000萬元。
隨著生意的紅火,夫妻倆也在鄭州買房買鋪,截至目前,已買了十幾套。

競爭激烈,如果不主動轉型,不等別人遞刀子,自己就死了
網(wǎng)購的興起,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。
2015、2016年,實體店的生意每況愈下。李曄店里的銷量也出現(xiàn)了下滑。
“再不轉型,不等人家遞刀子,自己就會餓死?!崩顣险f。
怎么轉?往哪兒轉?
“我分析了一下,1億個人中,其中一半是男人,而20歲到60歲的男人中,180斤以上的胖子占30%左右,200斤以上的胖子占10%左右?!崩顣戏Q,2015年,他在經(jīng)營普通男裝時,曾看到一個媽媽帶著胖胖的兒子來買衣服,但轉來轉去,就是找不到合適的,最后沒辦法,就買了一件寬寬大大的商務男裝穿走了。
“不好看,忒土。”這件事,讓李曄就覺得,可以從普通男裝改做加肥加大男裝。
為了印證這個是一己之見,還是市場確實有大量需求,他又走訪了天隆及周邊幾個服裝市場。發(fā)現(xiàn)1600家商戶的市場,賣加肥加大男裝的只有兩三家。而且,加肥加大的服裝以商務裝為主,不夠潮。但隨著現(xiàn)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肥胖癥年輕化越來越明顯,款式老套的商務裝早就跟不上潮流了。
此后,他就全國各地的去淘時尚的、潮的,讓人穿上看起來年輕的加肥加大男裝。
但轉型初期的2015年、2016年,很痛苦,沒有客戶。前來進貨的零售商不認可。
他再一次去調查市場。發(fā)現(xiàn)那些批發(fā)加肥加大男裝的,都是有固定的客戶群體,雖然小眾,但很穩(wěn)定。
怎么辦?
他在名門天隆及市場周邊開始打廣告。這樣既吸引了一部分前來進貨的零售商,也吸引了一部分經(jīng)常調貨的同行。
2017年,情況開始好轉。當年上半年,店里的銷量增長了一倍。店面也從170平方米擴到了500多平方米。
當年,銷售額超過了4000萬元,比此前翻了一番。
提供物超所值的增值服務,客戶才有忠誠度和黏性
2019年,李曄簽約了設計師,開始做自主品牌加肥加大男裝。
2017年至2019年,店里的銷量,每年增幅都保持在20%左右。
去年有疫情,今年則是“澇疫結核”,很多企業(yè)先后關門歇業(yè),這種情況下,李曄也給自己立了個目標:銷售額穩(wěn)定在3500萬元左右,如果能上一步,盡量增長10%。
而他的客戶,從剛開始只有河南的,現(xiàn)在還增加了河北、山東的。這三個省的客戶,占他客戶的90%,其他的還有新疆、黑龍江、內蒙的等。
河南全省的加盟店有60多家。可以這么說,河南賣加肥加大男裝的服裝店,大部分是從他店里進的貨。
天眼查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截至2021年9月13日,河南共有超過100萬家服裝相關企業(yè)。近五年,河南服裝相關企業(yè)高速增長,2019年企業(yè)注冊增速超過80%、2020年注冊增速超過40%。兩年累計新注冊超過50萬家服裝相關企業(yè)。
競爭激烈下,如何拓客?如何留客?
李曄稱,首先還是要靠產(chǎn)品取勝,一是質量,二是款式。所以,他店里的產(chǎn)品一直主打時尚化、年輕化。
其次,他認為,要為客戶提供一定的增值服務。
像李曄的愛人王霞,每天下午1點開直播,直播不只是向二級批發(fā)商介紹新品,還教零售商如何開店,如何提高消費者進店的成交率等。
把生意做大的夫妻倆也開始反哺社會。

今年7月20日,鄭州下暴雨時,他正在鄭州召開秋冬新品發(fā)布會,200多個客戶前來訂貨。原計劃活動投入10萬元,因暴雨,很多客戶滯留在了鄭州,李曄夫婦全部承擔了食宿費用,光這一項就多支出了十幾萬元。

7月26日,他們夫妻又帶著水、食物、服裝等共計15萬元的物資馳援鶴壁??h。
善良、努力的人,運氣都不會太差,這不,雖然今年因為洪水、疫情影響了8月份的上貨旺季銷售,但截至目前,李曄店里的銷售已恢復正常水平。
編輯:張恒 李英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