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踏體育(Anta Sports)成功躋身全球體育用品行業(yè)“十巨頭”俱樂部,這無疑是其發(fā)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對于這一成就,社會上出現(xiàn)了“實至名歸”和“危險捧殺”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。這兩種觀點都有其道理,反映了市場觀察者對安踏未來發(fā)展的復雜預期。
"“實至名歸”的觀點主要基于以下幾點:"
1. "卓越的市場表現(xiàn):" 安踏近年來業(yè)績增長迅猛,營收和利潤屢創(chuàng)新高。特別是在中國市場,安踏通過收購斐樂(Fila)、迪桑特(Descente)以及與耐克(Nike)成立合資公司等戰(zhàn)略舉措,極大地提升了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。
2. "清晰的戰(zhàn)略方向:" 安踏成功實施了“單聚焦、多品牌、全渠道”的戰(zhàn)略。以主品牌安踏為根基,輔以 FILA、Descente、Kolon Sport 等子品牌,覆蓋了從大眾專業(yè)運動到高端時尚運動的不同細分市場,滿足了多元化消費需求。
3. "強大的品牌建設:" 安踏不僅在國內(nèi)市場深耕細作,通過贊助中國奧委會、李寧等本土運動員和賽事,成功塑造了積極向上、為國爭光的品牌形象。近年來,其國際化和品牌高端化進程也取得顯著成效。
4. "高效的運營管理:" 安踏在供應鏈管理、渠道拓展、數(shù)字化轉型等方面表現(xiàn)出色,運營效率
相關內(nèi)容:
安踏和騰訊阿里一起進了高盛“十巨頭”名單?
搞錯了吧。

2025年7月高盛研報把安踏塞進中國民營巨頭陣營,但股價應聲下跌的現(xiàn)實說明資本圈根本不買賬。
靠海外收購撐起來的巨頭光環(huán),掩蓋不了主品牌增長乏力的硬傷。
安踏這些年確實玩得溜。
從當年孔令輝代言砸央視廣告,到后來6億抄底斐樂的操作都很精準。
斐樂轉型時尚路線后毛利率沖到70%,直接讓安踏賺翻了。

嘗到甜頭就開啟掃貨模式,迪桑特、可隆、始祖鳥、狼爪這些國際品牌全進了購物車,硬生生把自己買成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。
但收并購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。
斐樂去年增速掉到個位數(shù),主品牌安踏在消費者心里還是“土味國貨”。
最近花2.9億美元吞下的德國狼爪,跟當年斐樂處境一模一樣——在老家半死不活,國內(nèi)認知度低。
現(xiàn)在年輕人更認lululemon和昂跑,安踏那套“收購-換團隊-漲價”的老劇本能不能再奏效真不好說。

最尷尬的是亞瑪芬體育。
2019年砸400多億買下的這個集團,旗下始祖鳥在國內(nèi)火是火了,可銷量根本撐不起收購成本。
薩洛蒙網(wǎng)球拍在商場積灰,威爾遜棒球裝備更沒幾個人認識。
這些洋牌子看著高大上,實際貢獻的利潤還不如斐樂一個零頭。
高盛榜單把安踏和科技巨頭并列,更像是給國際資本講新故事。

但資本市場反應很誠實,研報發(fā)布后安踏股價紋絲不動,反而被爆出經(jīng)銷商庫存壓到歷史高點。
現(xiàn)在二線城市商場里,斐樂門店已經(jīng)開始打折清庫存了。
說到底,安踏的全球化更像資本游戲。
靠買買買堆出來的營收數(shù)據(jù)確實漂亮,但自有品牌在國際上依舊查無此人。
當收購標的增長見頂,新品牌又接不上力的時候,十巨頭光環(huán)恐怕要露餡。
收“鳥”伏“狼”的資本棋局越下越大,真正的品牌全球化這道坎,安踏還沒邁過去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