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提到的這個話題涉及到了國際能源市場以及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。根據我目前的知識庫,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,近年來在能源進口方面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勢。
在拒絕購買美國石油方面,中國可能基于以下幾個原因:
1. "能源結構轉型":中國正在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,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,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。
2. "市場多樣化":中國試圖減少對單一供應源的依賴,以降低能源安全風險,因此尋求從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進口石油。
3. "價格因素":不同地區(qū)的石油價格可能存在差異,中國可能會根據市場情況選擇價格更有優(yōu)勢的供應商。
至于中國反手掐住美國的另一命門,這可能指的是中國在其他領域對美國的策略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況:
1. "科技領域":中國可能在高科技領域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,加強自主研發(fā),以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。
2. "貿易逆差":中國可能通過減少對美國的進口,或者通過其他方式調整貿易結構,來減少貿易逆差。
3. "投資和金融":中國可能調整對外投資策略,減少對美國的直接投資,或者通過其他金融手段來影響美國的金融市場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情況都涉及復雜的國際關系和戰(zhàn)略考量,具體情況可能會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有所不同。在分析此類問題時,我們應該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,包括政治、經濟、技術和地緣政治等。
相關內容:
最近有件事,值得說一說。這件事關系到兩種很重要的東西,一種是地底下挖出來的黑油,一種是路上跑的汽車。
事情的起因是,有整整三個月時間,中國沒有買一滴從美國運來的石油。
這個時間段是從三月份開始,一直到五月份結束。九十天的時間里,那些本來應該開往中國的美國油輪,都改變了方向,或者干脆停在了港口。
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。過去,中國是美國石油的一個大買家?,F在,這個買家突然不見了。
這對賣油的美國公司來說,不是個好消息。
這些公司很多是開采一種叫做頁巖油的石油。這種油的開采成本很高,需要用復雜的技術把地下的巖石壓裂,才能把油擠出來。因為成本高,他們必須要把油賣到一個比較高的價錢才能賺錢。
當時,國際上一種叫做WTI的油價,已經掉到了每桶70美元以下。
這個價格,對于很多頁巖油公司來說,已經接近或者低于他們的成本線了。意思是,他們賣一桶油,可能不但不賺錢,還要往里賠錢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他們本來就很難受了。現在,中國這個大買家又突然消失了,他們的石油一下子就少了一個重要的出口。賣不出去的油堆積起來,只會讓他們的處境更糟。
更讓他們頭疼的是,世界上另一個重要的石油組織,歐佩克,當時還在討論要不要增加產量。如果他們真的增產,世界上的石油就會變得更多,油價可能會繼續(xù)往下掉。這就像一個人已經站在懸崖邊上,又有人在背后推了一把。

事情到這里還沒有結束。如果說石油的事情只是一個開始,那么接下來汽車領域發(fā)生的變化,影響則更加直接,也更加廣泛。
這個變化就是,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汽車數量,出現了大幅度的減少。
具體來看,僅僅在五月份這一個月,中國對美國市場的整車出口量,就直接減少了一半。這個數字的變化,很快就在美國的汽車市場上顯現了出來。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過去幾年,很多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汽車,尤其是價格比較親民的電動汽車,實際上都是在中國生產的。一些美國本土品牌,也把他們的部分生產線放在了中國。
現在,來自中國的汽車供應突然減少,最直接的結果就是,美國汽車經銷商的店里,車變少了。特別是那些性價比高的車型,變得非常緊俏,有的甚至根本沒貨。
東西少了,想要的人還是那么多,價格自然就要上漲。
根據美國汽車協會的數據,僅僅在半年時間里,美國二手新能源汽車的平均價格,就上漲了18%。新車的價格也在不停地往上漲。這意味著,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,現在想要買一輛車,可能要比半年前多花幾千美元。這對于正在承受通貨膨脹壓力的普通人來說,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負擔。
有人可能會問,美國自己不能造車嗎?他們不是有福特、通用這些老牌汽車巨頭嗎?
能造,但問題沒有那么簡單。
在電動汽車這個新賽道上,美國傳統車企的轉型速度并不快。他們過去幾十年都在生產燃油車,整個生產線、技術工人和供應鏈都是為燃油車服務的?,F在要轉向電動車,就像讓一個跑慣了陸地的人去學游泳,需要時間,也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。
當他們還在緩慢轉型的時候,中國的汽車品牌已經跑在了前面。
一個很說明問題的例子是,中國的比亞迪汽車,在2023年的全球總銷量,已經超過了美國的特斯拉。
這不只是一個銷量的數字,背后是整個產業(yè)鏈的優(yōu)勢。
比如電池技術。電池是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部件,就像燃油車的心臟。中國公司寧德時代,在電池技術上已經做到了世界領先。他們開發(fā)的電池,不僅能量密度高,跑得遠,而且充電速度非??欤踩砸沧龅煤芎?。他們的很多技術專利,是美國公司目前還無法繞開的。
再比如智能駕駛。中國的小鵬汽車,它的NGP智能駕駛輔助系統,已經可以在復雜的城市道路中實現導航輔助駕駛。這套系統在歐洲市場推出后,受到了很多用戶的歡迎。
這些技術上的優(yōu)勢,最終都轉化成了產品的競爭力。中國品牌的電動車,不僅性能好,而且價格更有優(yōu)勢。他們才能迅速占領市場,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場,幾乎填補了美國本土品牌留下的空白。
現在,這個重要的供應來源被切斷了,美國市場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品。
一份供應鏈的報告顯示,一些美國汽車工廠的關鍵零部件庫存,已經只剩下不到三周的用量。一旦庫存用完,工廠就可能面臨停產的風險。

面對這樣的情況,我們回過頭來看,會發(fā)現這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,而是一系列早已開始的布局。
在石油方面,當停止購買美國石油的中國并沒有讓自己陷入能源短缺的境地。
中國和俄羅斯簽訂了長期的能源合作協議,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通過管道和油輪,源源不斷地從北方鄰國輸送過來。中國也加強了和中東產油國的合作,比如沙特和伊朗。雙方的貿易越來越多地使用本國貨幣進行結算,這也保證了能源供應的穩(wěn)定和安全。
在汽車方面,情況也類似。
當對美國的出口減少時,中國汽車并沒有閑著。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全球市場,特別是歐洲。
數據顯示,現在歐洲市場上,每賣出三輛電動汽車,就有一輛來自中國。在歐洲的許多國家,中國品牌的汽車已經從一個陌生的名字,變成了街頭巷尾常見的風景。從深圳、上海等港口出發(fā),滿載著國產汽車的巨大滾裝船,一艘接一艘地駛向歐洲,已經成為一種常態(tài)。
反觀美國,他們試圖通過建立貿易壁壘和增加關稅來保護自己的產業(yè)。但從結果來看,這些措施似乎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,反而像一記回旋鏢,打在了自己身上。
他們的能源企業(yè),因為失去了一個大客戶而陷入困境。
他們的汽車市場,因為供應鏈中斷而導致價格上漲,最終讓本國消費者來承擔代價。
他們的通貨膨脹,也因為商品短缺和價格上漲而變得更加難以控制。
最近還有一個消息,就連一些在墨西哥的工廠,因為供應鏈上的連鎖反應,也暫停了對美國的零部件供應。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,構成了一套組合拳,其影響是深遠的。
所有這些復雜的博弈背后,最根本的還是實力。
當一個國家的制造業(yè)足夠強大,技術足夠先進,市場足夠廣闊時,它就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。它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,尋找最優(yōu)的合作伙伴,也可以抵御來自外部的壓力和風險。
當深圳港口堆滿了準備運往世界各地的汽車,而休斯頓的油輪卻因為找不到買家而空船停泊時,這兩種景象本身,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。
這場圍繞能源和汽車的貿易變化,展示了一個簡單的事實:在全球化的今天,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關起門來解決所有問題。合作和競爭是常態(tài),但試圖通過壁壘來阻礙別人,最終往往也會困住自己。
未來白宮會怎么做,我們還不知道。但資本市場的反應是最快的,特斯拉的股票價格,已經先一步出現了下跌。這或許也是市場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預判。